山东郯城逾8级大地震352周年:重评地震区划助力当地发展
2020-7月-25 周六 18:34 +0800中新网北京7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2020年7月25日是山东郯城发生8又1/2级地震352周年纪念日,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近日协调山东省地震局对该地震进行科普解读说,上世纪80年代通过重新评定鲁南地区地震区划,消除了临沂地区头顶那朵大地震“原地复发说”的“乌云”,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临沭县干沟渊村郯城地震形成喷砂裂缝遗迹。(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山东省地震局 供图) 摄
352年前郯城大地震致旷古奇灾
山东省地震局介绍,公元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山东郯城发生的8又1/2级地震,是中国东部有史料记载以来最大的地震。
郯庐断裂带(局部)卫星照片。(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山东省地震局 供图) 摄
该次地震波及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山西、陕西等省以及中国东部海域和朝鲜半岛,地震影响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千米,有震害记载的地区达19万平方千米以上,震中烈度高达12度,死亡在册人丁5万多人。加之震后水灾严重,天气炎热,灾后瘟疫流行,因暑、疫、饿而死的人难以统计,导致旷古奇灾。
中外地震专家在郯城地震开挖探槽现场。(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山东省地震局 供图) 摄
“幕后主使”为郯庐断裂带
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收集整理了山东郯城8又1/2级地震的大量史料;1960年,著名地震学家李善邦先生命名这次地震为郯城-莒县大地震,而它的“幕后主使”,则是一条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断裂带――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断裂带,以山东郯城和安徽庐江两地命名,从现在的研究及认识来看,该断裂带的长度及延伸远远大于命名两地范围,它贯穿山东中部,向北穿过渤海湾进入辽宁,经吉林、黑龙江后进入俄罗斯境内。断裂带总体呈北北东走向,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千米以上。因为在山东及苏北境内断裂带主要沿着沂沭河河谷延伸,所以该断裂带山东苏北段也被称为沂沭断裂带。
大地震阴云笼罩鲁南地区制约发展
巨大的郯庐断裂带上新构造活动强烈,自古至今,该断裂带及其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尤其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华北地区先后发生1969年渤海中部7.4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震中均在郯庐断裂带上。
当时基于地震“原地复发说”,认为在沂沭断裂带上8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为300年左右。这也使得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大地震的阴云始终笼罩着鲁南地区,再加上那个时期华北地区接连发生一系列大地震,更让鲁南地区备受关注。
山东省地震局指出,鲁南地区主要指临沂地区(现临沂市)所辖区域,老地震区带来的高地震烈度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两次地震烈度区划中,鲁南地区都被划为高烈度区,最高烈度达10度以上,很多对经济发展大有促进的重点项目因为无法突破抗震设防的关口而无法上马,严重制约了鲁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重评地震区划确定发震断层和震中
20世纪80年代初,对鲁南地区重新进行地震区划研究的呼声越来越高。经过专家反复论证,1985年4月,山东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前身国家地震局确定共同投资开展“重新评定鲁南地区地震区划”工作,科研人员将地震领域最新技术及研究成果应用到项目实施中,采用更科学的方法评定鲁南地区的地震区划,从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细致地考察与研究。
1985年8月至1988年3月,先后有山东省地震局、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等十几个单位500余名科技人员参加“重新评定鲁南地区地震区划”工作,3年间共完成三级课题26个,提交研究报告49篇,二级课题研究报告5个。
通过大量艰苦的野外现场工作,以及地震地质学、地质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古地震学、地质年代学、历史地震学等专业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重新评定鲁南地区地震区划”工作发现并确定:1668年郯城大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安丘-莒县断裂带的南段,震中位置位于山东郯城、临沂、临沭交界位置(北纬34.8度,东经118.5度)。这为划分鲁南地区潜在震源区提供了新的资料和重要依据,成为鲁南地震区划的重要基础之一。
消除大地震“乌云”助力当地发展
山东省地震局表示,更重要的是,“重新评定鲁南地区地震区划”通过大量的古地震剖面的开挖及其地质年代学的研究,最终确定在沂沭断裂带上8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约为3500年,盘踞在临沂地区头顶的那朵大地震的“乌云”终于消散,也解决了鲁南地震区划的关键问题。
最终,重新评定鲁南地区地震区划项目顺利完成,并于199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新鲁南地震区划使鲁南地区工程建设、城市建设的抗震设计更趋合理,对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山东省生产力布局优化和外向型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这一重大地震科技成果的应用,使鲁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为鲁南地区的经济腾飞提供十分有利条件,同时,减轻了该区广大群众的恐震心理,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稳定。(完)
Comments
Comments are closed.